滴滴打车烧钱玩儿,社区O2O烧钱可行吗?

  • A+
所属分类:新闻热点

2015年3月,正在我们试错社区O2O的社区超市开业之际,“58到家”杀入昆明。我脑袋里嗡的一声,我们的社区O2O还有活路吗?

  于是,我下载了“58到家”的APP,约了“58到家”的“菲佣式服务”到家清洁厨房。不用白不用,“58到家”好便宜:60元一小时还优惠30元!
  “菲佣”到家了。结果,一小时过去,承诺能打扫完的厨房还没整完。怎么办?加钱还是继续?这种按照时间定价的方式合理吗?
  和“菲佣”聊下来,她是原来在酒店工作的服务员。“58到家”免费培训三天(昆明培训了300多人),培训合格后上岗。工资2,800元/月(300多人每月就要100多万元),到家服务收入还全部归个人。这还不算。“58到家”在全城很多商业广场、小区进行地推,用户上线即可领取一份礼品。按照这种烧钱方法,昆明一个月要烧约500万。全国26个城市每个月要烧一个多亿——有钱就是任性!
  但是,社区O2O不是打车软件市场。滴滴打车可以烧钱,社区O2O烧钱管用吗?
  很快,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开在小区里的社区超市也无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连通,更无法实现快速复制。因此,我们也于2015年5月份停止了社区超市的经营。与此同时,我发现,大量的家政、洗衣、搬家、装修、物管软件、门禁系统、电子储物柜类的社区O2O也陆续宣告失败。
  怎么办?难道社区O2O真的是一个伪命题吗?难道所谓的万亿级市场的社区不能“互联网+”吗?
  我们继续在线下试错。物管需要社区服务商家,大量的商家急需进入社区,大量的城市居民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到家服务。这就是市场,这就是机会。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互联网+”?
  通过把商家从线下引进到我们合作的物管公司,在考虑如何线上连接时,我们发现,社区O2O要解决一些关键难题。这些关键难题解决不了,社区O2O就是一句空话。
  难题一:到家服务绝大部分是非标准化服务。既不能按照时间计费,也不能按照面积计费,而是一种定制化服务。这如何实现线上订购流程?
  难题二:如果只是提供单纯的到家服务,那归根结底只是商家和业主的关系,与物管公司何干?物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物管的转型升级如何才能实现?物管公司的长期利益如何得到保障?
  难题三:社区居民所需要的服务,绝不仅仅是商业化服务,而是集城市政府服务、物业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化、本地化服务。这仅是社区O2O就能够满足吗?
  到7月份,我们的社区O2O升级版终于形成新的定位:城市社区平台!我们的“三分钟模式”不再是社区O2O,而是和物管公司、公共机构、同城媒体、电信公司、本地银行、垂直电商等合作共建的“城市社区平台”。
  第一,我们和物管公司、电信公司等合作,引入小区WiFi、安防系统、互联网操作后台等基础设施,共建智慧型城市生活社区。
  第二,我们将社区新闻、物业服务、业主互动、公益服务整合在一个城市互联网平台上,真正做到让业主足不出户,即可便捷地获得物管公司的服务和网上便民中心的公共服务。
  第三,我们以全国首创的C2B定制模式,整合各类装修、家政、搬家等到家服务商家到网络平台上,请物管公司全程监督其服务。这样,既解决了服务的便捷性问题,又解决了服务的安全性问题。
  其四,我们协助有条件的物管公司设立社区配送点,在此基础上,引进生鲜等农产品电商,请物管公司解决生鲜配送必需的最后100米配送问题。
  其五,我们还将引进居家养老、房产管理、社区传媒类资源与物管公司合作,共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房产管理、社区文化活动等服务。
  第六,所有这些合作,物管公司都将获得应有的长期的利益分配。其中最后一项,则是以物管公司为经营和利益主体来实施。
  三分钟社区平台特点
  实际上,我们这个城市社区平台模式,正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与众多的物管公司共同探讨和线下试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物业管理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举办过多次“物管如何创建智慧社区研讨会”,也举办过多次物管公司与服务商家如何合作的研讨会。正是这些物管公司和服务商家的领导,给我们介绍他们的想法、经验,甚至困难,我们才能找到这条新的道路。
  到目前(编者注:2015年底)为止,和我们达成合作的物管公司已经有30多家,合作和意向合作的小区100多个,合作商家100多家,涉及房产定制、装修、家居定制、家政、搬家、洗衣、生鲜、儿童教育、亲子游、公寓租赁、法律服务等20多种服务类别。整个系统将于2015年12月初正式上线。届时,和我们合作的每个物管公司和每个商家,都将拥有自己的独立后台。
  回顾这一年多的创业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互联网+”也好,智慧社区也好,社区O2O也好,这些都是概念。真正有生命力的,一定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但互联网没有策划,只有试错。任何自以为是的点子和创意,都需要经历在实际运作中试错的检验。
  同时,这一年多的经历也告诉我,在互联网时代,最忌讳的恰好是跟风。如果说传统产业时代可以山寨,可以跟风,可以模仿,那么,在互联网时代,别人的成功模式,恰恰封闭了跟随者的道路。因为,互联网时代只有第一、第二,没有第三、第四。所以,你要成为第一,就必须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道路。
  我们是否注意到,尽管现在全国互联网线上交易额已经突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可是,那剩余的90%是什么?未来的“互联网+”,成功的机会不在于去争夺那已经被别人纳入囊中的10%,而是去开创那未被开发的90%。这90%里的大部分,不再是BAT系等全国性大鳄的市场,而是本地卖本地买的同城服务和生鲜市场。城市社区平台,尽管不能像其他模式那样一下子覆盖全国,但可以深耕细作,在一个城市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我们已经完成了天使轮融资。下一步,即将开始A轮融资。我们知道,现在风投界对社区O2O,甚至涉及“社区”两个字都畏之如虎。但我相信,真正的慧眼识珠者才能成为风投界的翘楚。

评论已关闭!